招商热线:15551315711 QQ:2315323407
招商热线:15551315711 QQ:2315323407
7月,湖南省湘潭县杨基村的水稻田正结出沉甸甸的稻穗。稍显特别的是,在一片100亩田地旁边的标牌上印有二维码,用手机“扫一扫”,便可以获取土壤中重金属镉含量等数据。
这里是中国一个针对稻米镉污染区域性协同创新项目的示范基地。通过这些数据的变化,科研人员正在试图“破译”重金属镉从土壤到根茎,再到籽粒的迁移奥秘。
自2013年“湖南镉大米”事件之后,公众谈“镉”色变,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。时隔三年,记者在湖南等地采访了解到,目前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正在由过去的“单打独斗”,发展为融合多部门、多学科的“协同创新”,一系列新技术、新产品正在应运而生,并且逐步由实验室科研转向大面积推广,一场针对耕地重金属污染的“战争”已悄然打响。
信息战:
稻米中的镉到底从哪来
记者了解到,这个针对稻米镉污染的区域性协同创新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于2015年3月启动实施。经过一年多时间,项目从重金属镉污染特征与迁转规律、稻米重金属污染过程防控、末端治理、综合防控技术等四个方面开展研究,采用技术集成、新技术应用与验证示范相结合的方法,取得了不少进展。
一年多以来,项目参与人安毅博士几乎每个月都要来基地一次。他告诉记者,这个项目大亮点是,它属于“开放式平台”,不论是科研机构还是企业,只要有好的技术和产品,都可以进入。
“稻米中的镉到底是从哪里来的?”项目负责人、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研究员刘仲齐认为,长期以来,镉污染研究大多是针对“土、肥、水、种”等不同方面的“单兵作战”,科研人员的说法五花八门。协同创新项目正是要打破不同领域的限制,来共同解决稻米镉污染防控的关键问题。
招商热线:15551315711 QQ:2315323407
招商热线:15551315711 QQ:23153234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