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营产品:
258联盟会员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产品展示>>电磁加热
产品展示 Products
电磁加热
  • 联系人:
  • QQ号码:
  • 电话号码:
  • 手机号码:
  • Email地址:
  • 公司地址:
产品介绍
电磁加热 电磁感应加热,即电磁加热(外文:Electromagnetic heating缩写:EH)技术,是电磁加热的原理是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 部分产生交变磁场、当用含铁质容器放置上面时,容器表面即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容器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 (即涡流),涡流使容器底部的载流子高速无规则运动,载流子与原子互相碰撞、摩擦而产生热能。从而起到加热物 品的效果。因为是铁制容器自身发热,所以热转化率特别高, 可达到95%是一种直接加热的方式。目前的电磁炉, 电磁灶 电磁加热电饭锅 都是采用的电磁加热技术。 技术原理编辑 电磁加热工作原理 1、电磁加热器:电磁加热器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转化成热能的装置,电磁加热控制器将220V,50/60HZ的 交流电整流变成直流电,再将直流电转成频率为20-40KHZ的高频高压电,或者是380v 50/60HZ的三相交流电转换成直 流电再将直流电转换成10~30KHZ的高频低压大电流电,用来工业产品加热。 2、电磁加热圈:高速变化的高频高压电流流过线圈会产生高速变化的交变磁场,当用含铁质容器放置上面时,容器表 面即具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容器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(即涡流),涡流使容器底部的载流子高速无规则运动 ,载流子互相碰撞、摩擦而产生热能。从而起到加热物品的效果。即是通过把电能转化为磁能,使被加热钢体表面产 生感应涡流一种加热方式。这种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电热片、电热圈等电阻式的,通过热传导方式加热产生的热效 率低 传统电阻加热缺点 热损失大:现有企业专用的加热方式,是由电阻丝绕制,圈的内外双面发热,其内面(紧贴料筒部分)的热传导到料 筒上,而外面的热量大部分散失到空气中,造成电能的直接损失、浪费。 环境温度上升: 由于热量大量散失,周围环境温度升高,尤其是夏天对生产环境影响很大,现场工作温度有的已经超 过了45度,有些企业不得不采用空调降低温度,这又造成能源的二次浪费。 使用寿命短、维修量大: 电热管由于采用电阻丝发热,其加热温度高达300度左右,热滞后较大,不易精准控温,电 阻丝容易因高温老化而烧断。常用电热圈使用寿命约半年,因此,维修的工作量相对较大。 高频加热产品的优势 寿命长:电磁加热因线圈本身基本不会产生热量,寿命长,无需检修,无维护更换成本;加热部分采用环形电缆结构 ,电缆本身不会产生热量,并可承受500℃以上高温,使用寿命高达10年。不需维护,后期基本无维护费用。 安全可靠: 料筒外壁经高频电磁作用发热,热量利用充分,基本无散失。热量聚集于加热体内部,电磁线圈表面温度 略高于室温,可以安全触摸,无需高温防护,安全可靠。 高效节能: 采用内热加热方式,加热体内部分子直接感应磁能而生热,热启动非常快,平均预热时间比电阻圈加热方 式缩短60%以上,同时热效率高达90%以上,在同等条件下,比电阻圈加热节电30—70%,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。 准确控温: 线圈本身不发热,热阻滞小、热惯性低,料筒内外壁温度一致,温度控制实时准确,明显改善产品质量, 生产效率高。 绝缘性好: 电磁线圈为定制专用耐高温高压特种电缆线绕制,绝缘性能好,无需与罐体外壁直接接触,绝无漏电,短 路故障,安全无忧。 改善工作环境: 经过电磁加热设备改造的注塑机,其采用的内热方式,热量聚集于加热体内部,外部热量耗散几乎没 有。设备表面温度可改善至人体可触摸,环境温度从原来电阻圈加热时的100℃以上降低至常温,大大改善了生产现场 的工作环境,有力提高生产工人积极性,降低夏季厂区通风降温费用。本着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,给工厂和一线生产 人员创造一个环保、安全、舒适的生产环境。 应用领域编辑 工业电磁节能改造广泛应用于适用于塑机械加热、木材、建筑、食品、医疗、化工等节能改造,如塑料注塑机,挤出 机,吹膜机,拉丝机,塑料薄膜,管材,线材等机器、食品加工、纺织、印染、冶金、轻工、机械、表面热处理及焊 接,锅炉,开水炉等行业,可以替代电阻加热,以及燃料明火传统能源。 纺织印染 :原料采用电磁加热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,提高加热速度,提高温度控制精度; 轻工行业 :罐头以及其它塑料包装的封口等等。 锅炉行业 :电磁锅炉利用其加热速度快的特点,可抛弃传统锅炉整体加热的方式,只在锅炉的出水端进行加热,使水 流在流动中完成加热,加热速度快,节省空间。 机械行业 :高频电磁加热可以应用于与金属表明热处理,其效果比传统处理方式有显著提高,其他如各种机械零件的淬火,以及淬火后的回火、退火和正火等热处理的加热,压力加工前的透热; 电磁加热技术的应用,不仅有利于产品品质、生产效率的提升和节能降耗降低成本,也提升了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,在传统行业中越来越广泛地被接受和使用。